據央行稍早時候公布的統計數據,6月末我國M2余額為163.13萬億元,增速比5月末低0.2個百分點,同比增長9.4%。這是M2增速繼5月首次跌破10%之后,再創有記錄以來的增速新低。
為什么要關注M2,是因為這是觀察貨幣政策實際走向最直觀有效的指標。M2是與狹義貨幣相對應的廣義貨幣。M2是由M0、M1演化而來。其中M0=流通中的現金;M1 =M0+可開支票支付的單位活期存款;M2 =M1 +居民儲蓄存款+單位定期存款+單位其他存款+證券公司客戶保證金。因此 M2不僅與經濟增速有關系,與資本市場投資活動也直接關聯。M2的重要性由此可見一斑。
M2增速下降,反映了一國經濟金融政策實際處在收縮狀態;M2增速上升,則反映一國經濟金融政策實際處在放松狀態。所以,在堅持“穩健的貨幣政策”的基調下,M2同比增速不斷創下有記錄以來的新低,就需要高度關注了。因為從直觀數字解讀,目前貨幣金融實際處于緊收縮狀態。這就不能不去了解M2變動的原因及變化的機理。
今年M2同比增速從1月末的11.3%降到6月末的9.4%,央行是這樣解釋的:近些年部分金融機構通過資金多層嵌套來取得監管套利,在體系內加杠桿實現快速擴張,累積了一定的風險。隨著穩健中性貨幣政策的落實及監管的逐步加強,金融體系主動調整業務,降低內部杠桿,表現在與同業、資管、表外以及影子銀行活動高度關聯的商業銀行股權及其他投資等科目擴張放緩,由此派生的存款及M2增速也相應下降。有分析人士據此又演繹解讀M2增速破10%,是“新常態”。我認為這樣的演繹解讀,未免有些簡單化、機械化。
研讀M2增速,需要了解經濟學上的貨幣增長率之意義。一國新增貨幣投放量,最低層次需要滿足經濟增量的需要,即貨幣增長率(M2增速)=GDP增長率+通貨膨脹率(CPI)。
上述公式的經濟意義是:GDP增速是社會總產出的增長速度,M2增速是全社會流通貨幣量的衡量標準;貨幣流通大于產出增加,超額部分就是通脹。由此,一國實踐中的貨幣增長率公式往往是:貨幣增長率(M2增速)=GDP增長率+通脹率(CPI)+X(經驗值)。
例如現在的美國,M2比GDP名義增速要高出2到4個百分點,而且美聯儲已進入加息周期。這是因為一國新增貨幣投放量除需滿足前述名義GDP增長——GDP增長率+通脹率(CPI)外,還需滿足那些不記入GDP的經濟活動(灰色經濟如無證無照經濟活動)的需要,那些不記入CPI的物價上漲(如房價)等的需要。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的M2增長目標值是12%。6月末M2同比增長為9.4%,M2增速竟然僅高于同期GDP名義增速(6.9%的GDP+1.5%的CPI)1個百分點。這顯然不是M2的“新常態”。因為還有那些無證無照的經濟活動,且各地房價也還相當堅挺。以往歷史上正常年份“X(經驗值)”為3%左右。
其實,只要耐得住寂寞,將今年1月至6月M2派生來源細項拆分,并且與2016年的數據做個對比,就會發現是非銀非標和債券M2增量派生來源的大幅收縮,導致了今年以來M2的節節滑落。這顯然與上半年的金融去杠桿有關。由此觀之,下半年金融去杠桿大概率將進入平穩階段。另外,去年上半年企業信用債發行了12.56萬億,而今年減少了4.09萬億,降幅達32.56%,這無疑也與中央一再力推的擴大直接融資政策不符。相信市場利率企穩以后,下半年債券融資情況也會明顯改善。如此,非銀非標和債券M2增量派生來源將不再大幅收縮甚至逆轉溫和回升,M2也將見底緩緩回升。上半年貨幣金融實際處于緊收縮的狀態,下半年將大概率回歸至中性狀態,這恰與“名義經濟增速+經驗值”相匹配。這是由M2的內生機理決定的。不然的話,就會因處置潛在金融風險不當而引發金融危機。
M2與GDP比值不斷創下歷史新高,遠高于全球平均水平,是當下我國金融面對的棘手難題。1978年這個比值是32%,2016年末該比值為208%,38年間M2與GDP之比上升了5.5倍。如何有效提高資金的使用效率,是我們不容回避的艱巨挑戰。